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各学科科学技术史 >>> 农业史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农业史 农业相关记录193条 . 查询时间(1.953 秒)
粟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是支撑中国北方新石器文化发展和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跨大陆交流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多元化生业模式(生产生活方式)的出现和发展也与社会复杂化进程息息相关。中国西部地区是粟作农业发展强化和扩散的关键地区之一,也是史前跨大陆交流的枢纽地区,其史前时代农业发展和生业格局时空变化的过程是广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农业、农村、农民在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丰富多样,而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传统文化大多建筑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它早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
5月16日,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高端论坛暨南京农业大学文化遗产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胡泽学,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左健伟,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陈利根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馆长董维春主持。
自古以来,春耕都是我国每年立春之后的重要农事活动。我国古代帝王非常重视春耕,如故宫博物院藏有《胤禛耕织图》册,其中绘制了雍正本人及他的福晋们春耕的场景。该图册共有52幅图,含耕图、织图各23幅,未定稿图6幅。其中,耕图包含“浸种”“耕”“溉灌”“插秧”“收刈”等内容,织图包括“浴蚕”“捉绩”“采桑”“攀花”“裁衣”等内容。《胤禛耕织图》是雍正帝为劝课农桑而下令绘制的一系列与春耕相关的科普图册,其中...
赵艳萍,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史、灾害史、环境史、科学技术史。论文著作是试论民国时期科技治蝗事业的开展,传统传统生态治虫技术的再思考――以养鸭治蝗技术为例,民国时期药械治蝗技术的引入与本土化等。
衣保中,男,1962年6月生,黑龙江省木兰人。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6月在南京农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科学技术史)。现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教授,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
朱世桂,1966年10月。所属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毕业院校:南京农业大学。从事专业:科技史,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研究方向:科技史与农业科技管理,茶与茶历史文化、休闲农业发展。
曹幸穗,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农学系。1985年,毕业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获农业史专业硕士学位。1984-1987年,在农业遗产研究室工作。1990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史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农遗室副主任、主任,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展览馆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国农业经济史。   
盛邦跃,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史。著作:1、《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10月。2、《中国古代名著导读》,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3、《行政管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李昕升(1986-),男,汉,籍贯山东日照,后居河北秦皇岛。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讲师,台湾政治大学访问学者。2018.12-,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近五年主持课题11项(国家级1项、省部级3项),推荐参评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奖学金,赴美国、日本参加会议2次,专著1部、副主编2部,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
夏如兵,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科技史、生物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开设《生物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等课程,参与“中国农业通史•近代卷”、“中国农业典籍的搜集、整理与保存”等课题的研究。研究方向:中国农学史、生物学史、科学技术史。
何红中,1979年02月。所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毕业院校:南京农业大学。从事专业:农业史、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科教发展战略。研究经历:2010-201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2016-2017英国雷丁大学考古系访问学者。发表论著多篇。
杨坚,男,江苏人,1970年1月出生。分别于1999年和2004年获南京农业大学理学硕士、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江苏省农史研究会会员。参研国家级“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经费”项目《中国农业典籍的搜集、整理与保存》等项目8项,主持校级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加了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教材建设项目《中国农业科技史》...
刘馨秋,1982年03月 最高学位:博士。所属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毕业院校:南京农业大学。从事专业:科学技术史。研究方向: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茶文化遗产保护。发表多篇主要的论文著作。
紧靠最干旱的沙漠,却自公元1000年开始出现农业繁荣,其秘密究竟是什么?据英国《自然·植物》杂志25日发表的一项最新农业研究,科学家们利用同位素分析得出结论:前印加文明之所以能在气候干旱的阿塔卡马沙漠拥有高产的农业系统,被称为“白色黄金”的海鸟粪肥料功不可没。这一发现还进一步揭示了公元1000年至1450年在现今智利北部的大量人口居住中心和社会的发展状况。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