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工学”相关记录93128条 . 查询时间(2.74 秒)

中国科学院有机所推出上海含能材料数据库SEMDB助力含能材料智能设计(图)
材料 数据 智能
2025/5/8
含能材料是一类能量密度高、能够在特定条件下迅速释放大量能量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国防和国民经济领域。这类材料主要包括炸药、发射药、推进剂和烟火剂等,在国家安全和工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含能材料的结构、性质及功能等关键信息分散在海量文献中,给合成化学家及相关研究人员的查找与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亟需一个专业平台来系统整理和积累含能材料的核心数据。

中国“碳达峰“战略需要及时准确地核算国内化石燃料二氧化碳(Fossil fuel CO2)排放。当前主流方法基于“自下而上”的排放清单法,排放数据编撰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和测算不确定性。基于卫星XCO2柱浓度观测产品和“自上而下”地反演方法,可以为地面CO2碳排放/碳通量核算提供独立验证。然而,在传统的卫星XCO2观测同化试验中,或认为FFCO2先验排放准确、固定FFCO2排放不变,仅约束全球或国...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基于三维异质结设计实现高性能纯红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图)
三维 高性能 钙钛矿 器件
2025/5/9
2025年5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宏斌、樊逢佳、林岳、胡伟四个课题组合作,在纯红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自主发明了电激发瞬态光谱(EETA)技术,利用这一技术揭示了空穴泄漏是纯红三维钙钛矿LED效率滚降的关键因素,并开发出新型三维钙钛矿异质结发光层降低空穴泄漏,制备出高性能纯红钙钛矿LED。

中国科学院聚乳酸微塑料作为碳源进入体内碳循环研究获进展(图)
塑料 循环 颗粒
2025/5/8
2025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春英团队在聚乳酸微塑料作为碳源进入体内碳循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微塑料污染是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目前,聚乳酸(PLA)已在食品包装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PLA的脆性特质使其更易生成微塑料颗粒。这些颗粒能够入侵机体肠道系统,并在菌群-宿主界面触发未知的生物转化过程,影响其最终命运。因此,解析PLA微塑料(PLA-...

中国科学院固态钠电池应用基础研究获进展(图)
电池 应用 界面
2025/5/8
固态钠电池兼具资源丰富、安全性高、比能量高等特点,因此被学界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新型储能技术之一。然而,固态钠电池在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如钠金属负极与固态电解质之间的固-固接触导致高界面电阻和钠枝晶的形成,降低了钠的利用率,损害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商业化制造的钠箔厚度大多在50µm以上,较高的N/P比难以提供额外的容量,造成电池比能量的降低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刚等-BPH: 居住地绿化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与死亡风险(图)
黄刚 心血管 疾病 风险
2025/5/9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及心力衰竭等,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之一。2025年来,环境暴露因素在心血管健康研究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其中,居住地绿化作为一种可调控的自然环境暴露指标,因其潜在的健康益处而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人群中,特别是在大规模、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方面,相关系统性证据依然有限。

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非晶固体中的两步力学行为转变(图)
固体 力学 行为
2025/5/8
在物理学领域中,物质状态的变化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科学家对晶体熔化的理解已相对成熟:在三维空间中,晶体通过一级相变熔化为液体;在二维空间中,固体通常经历固态到中间态再到液态两步熔化过程。但是,非晶固体与液态之间的转变是尚未完全解开的谜团。

气象卫星资料同化是提升数值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关键技术之一。我国首颗晨昏轨道卫星——风云三号E星(FY-3E)自成功发射并实现业务运行以来,其数据质量与应用评估备受瞩目。本研究通过同化FY-3E搭载的微波湿度计(MWHS-2)和微波温度计(MWTS-3)数据,对2022~2023年西北太平洋上19个热带气旋(TCs)的路径与强度的预报性能进行了评估。针对每个热带气旋案例,研究设计了三组对比试验:控制试...

塑料凭借其低制造成本与高耐用性,在医疗、航空航天、包装等诸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塑料的广泛应用,废弃塑料问题日益严峻。目前,全球累计废弃塑料量已飙升至64亿吨,而中国作为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塑料制品行业年累计量超6000万吨,废弃塑料量高达4300万吨。这些废弃塑料对环境、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在此背景下,光催化重整塑料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通过太阳光激发半导体材料将塑料...

2025年5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计算和数据驱动催化研究组(511组)肖建平研究员团队、甲烷及衍生物催化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05T9组)焦峰研究员团队、碳基能源催化转化研究组(522组)潘秀莲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催化剂理性设计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通过机器学习和反应相图分析,揭示了氧化物-分子筛(OXZEO®)双功能催化剂直接转化合成气的催化机...

2025年4月30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超导直线加速器10kW@4.5K(2kW@2K)液氦制冷机系统顺利通过专家组性能测试验收。10kW@4.5K(2kW@2K)液氦制冷机系统为HIAF超导直线加速器低温模组运行提供所需的2K超流氦温区环境和低温状态控制,满足低温模组不同温区、不同制冷量的需求。该制冷机系统采用无液氮预冷模式,有效降低运维成本。同时,该制冷机系...

中国科学院基于科学基础大模型的智能科研平台ScienceOne正式发布(图)
模型 智能 计算机网络
2025/5/8
2025年4月29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基于科学基础大模型的智能科研平台——ScienceOne。自动化所副所长、研究员曾大军现场展示了首发的两个产品S1-Literature文献助手和S1-ToolChain科学工具调度台。

中国科学院脑机接口柔性微电极植入机器人研发成功(图)
柔性 机器 自动化
2025/5/8
2025年4月30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图谱与类脑智能实验室脑机接口与融合智能团队自主研发的柔性微电极植入机器人产品——CyberSense,通过深圳市“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验收,可助力科学家将“比头发丝更细更软”的柔性微电极植入实验动物的大脑皮层,为脑机接口与脑科学研究提供关键支撑。

中国科学院催化剂烧结机制研究取得进展(图)
催化剂 纳米 颗粒
2025/5/8
负载型金属纳米颗粒的烧结是材料与催化科学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化工过程中催化剂失活的主要诱因。传统理论认为,这一烧结行为主要通过基底传质介导的两种经典机制进行——奥斯特瓦尔德熟化(OR)或颗粒迁移融合(PMC)。尽管借助环境透射电镜等原位表征技术,科研人员已在低压条件(≤1 bar)下验证了上述烧结机制,但在工业催化普遍存在的高温高压极端工况中,其动态演化机制仍不明确。因此,深入探究苛刻工况下催化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