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空间物理学”相关记录389条 . 查询时间(3.312 秒)

中国科学院反铁磁半金属弱局域态非平衡太赫兹探测机理研究取得进展(图)
金属 探测 机理
2025/5/8
2025年5月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胡伟达、陈效双、陆卫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凯团队,在反铁磁半金属弱局域增强的太赫兹探测方面取得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地球磁层合声波的形成和演化方面取得进展(图)
地球 磁层 演化
2025/5/12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821003和42104164)等资助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与地球科学学院曹晋滨院士团队刘成明等人联合美国和瑞典的国际学者,对地球磁层合声波的产生和演化进行研究,首次发现在距离地球16万公里的非偶极磁场中性片区域也会出现合声波,并给出非线性波粒相互作用的理论解释。相关结果以“空间合声波内的场-粒子能量转化(Field-particle energy trans...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在月球背面捕捉宇宙的黎明:鸿蒙计划科学预研取得重要进展(图)
宇宙 信号 探测
2025/4/13
2025年4月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国家天文台的科研团队在宇宙黎明时期21厘米氢信号探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3月26日在线发表在澳大利亚天文学会出版物PASA。

2025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方广有研究员领导的月球与火星探测雷达研究团队发现,位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祝融号”着陆区的地下10至35米深处存在多层倾斜沉积结构。这些地质特征与地球海岸沉积物高度相似,为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地下证据。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硝酸盐光解促进了生物质燃烧棕碳示踪剂的光化学老化(图)】
光化学 电离 颗粒
2025/2/22
棕碳气溶胶通过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影响气候,生物质燃烧是棕碳气溶胶的重要来源。硝酸盐在气溶胶颗粒中占比逐年增加,然而硝酸盐对棕碳发色团的大气转化过程的影响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在高能量深紫外激光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激光 电离 非线性光学
2025/3/5
2025年2月1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在高能量深紫外激光产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Deep-UV laser source based on χ(2) optical frequency conversion and χ(3) 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为题发表于Optics Letters。

彗星的尘埃活动主要由挥发冰的升华驱动,太阳辐射加热导致水冰等的升华,释放出的气体将尘埃颗粒带离彗核,形成彗发和彗尾。欧空局的罗塞塔(Rosetta) 空间任务在2014至2016年间对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 (67P) 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伴飞探测。其上搭载的OSIRIS科学相机系统获得的观测数据构成了迄今为止最完善的彗核活动图像数据库。这些数据显示,除常规的水冰周日...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在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电离层 等离子体 空间
2025/1/14
极区电离层是日地能量耦合过程中关键区域之一,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会在极区电离层引起众多不均匀体结构。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就是其中一种,其由密度高出背景两倍以上的等离子体团组成。通常认为,脉冲式日侧磁重联的发生使得开闭合磁力线边界向赤道方向光致电离区域拓展,随后携带局地的高密度等离子体沿逆阳方向的电离层对流向极盖区运动而形成等离子体云块。等离子体云块形成之后,在电离层对流的进一步作用下继续沿逆阳方...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科研人员揭示等离子体向下扩散为电离层夜间增强的主导机制(图)
空间 等离子体 电离层
2025/1/14
光致电离是电离层等离子体的主要来源。然而,观测显示在冬季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日落后电离层电子密度仍会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夜间增强。尽管来自等离子体层的等离子体向下扩散被认为是夜间增强的潜在驱动机制,但由于扩散通量难以直接测量,加之现有数值模拟依赖雷达观测数据,研究往往局限于特定区域,目前对此机制仍缺乏直接且全球性的证据。

近日,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在官网上公布了2023年度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评选结果(https://www.agu.org/honors/announcement/union-fellows),全球共54人获此殊荣。北京大学宗秋刚教授因在识别太空磁层粒子加速机制和发展新型探测载荷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而成功入选,是...

汾渭平原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并列的三大重点区域之一。2024年来,随着对污染源的控制与治理,汾渭平原的大气污染从富含硫酸盐转变为富含硝酸盐。空气污染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为了进一步了解PM2.5的增长机制及硝酸盐形成的关键因素,有效减轻空气污染,对汾渭平原重点城市开展针对颗粒物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和污染源特征的深入研究至关重要。对研究该区域及我国北方其他城市PM2.5...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团队揭示高红移莱曼连续辐射星系的特性(图)
天文台 辐射 星系 电离
2024/12/3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研究团队揭示了高红移星系中莱曼连续谱(LyC)的特性,对理解星系主导宇宙再电离的物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近日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和《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发表了两项重要研究成果。
专家详解:“历史最暖年份”为何寒潮频繁来袭
寒潮 来袭 最暖年份 厄尔尼诺
2024/12/19
2023年11月以来,我国已先后遭遇两次寒潮天气。2023年11月24日,寒潮影响接近尾声,中央气象台解除寒潮预警。
Magnetic tornado is stirring up the haze at Jupiter's poles
Magnetic tornado Magnetically Hydrocarbon
2024/12/11
Dark ovals in Jupiter's polar haze, visible only at UV wavelengths, were first noticed 25 years ago, then ignored. A new study shows that these dark UV ovals are common, appearing at the south pole in...
Most energetic cosmic-ray electrons and positrons ever observed
Electrons Positrons Earth
2024/12/10
Scientists have recently identified electrons and positrons with the highest energies ever recorded on Earth. They provide evidence of cosmic processes emitting colossal amounts of energy, the orig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