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文地球动力学”相关记录39条 . 查询时间(2.75 秒)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等利用瓦级皮秒激光器实现高精度空间碎片观测(图)
天文台 激光器 空间 观测
2024/11/1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紫金山天文台联合改造德令哈青海观测站1.2米望远镜,利用瓦级的皮秒激光器实现了对空间碎片的高精度激光测距。空间碎片目标测量最远距离为1620.5 km,雷达散射截面积为2.41㎡,测距精度达到10.64 cm。该团队实现了单套激光器系统既可开展合作目标卫星厘米级高精度测距又可实现高精度空间碎片观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上。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重建黄土高原全新世粉尘通量并揭示动力机制(图)
地球环境 动力机制 集成
2024/11/1
风成黄土是重建过去多尺度粉尘活动及其与气候相互作用的载体。此前,科研人员以黄土高原黄土为材料,开展了较多构造、轨道尺度的粉尘活动研究,但基于实测年代标尺对全新世黄土记录的粉尘活动高质量重建及其动力机制研究较为缺乏。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在超冷费米气体非平衡动力学研究方面获进展(图)
精密测量 气体 非平衡动力学
2024/7/19
2024年7月4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江开军研究团队在超冷费米气体非平衡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实验制备了球形幺正费米气体,发现了体系在自由飞行过程中的动力学演化满足标度不变性,并通过测量呼吸模式证明了体系具有SO(2,1)对称性。
俯冲温压条件是俯冲带地球动力学的核心关键要素,决定了俯冲带物质循环总量分布和能量分布。基于俯冲温压条件的水、碳通量测算是国际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基于普遍采用的板间解耦假设,传统的二维模型预测与地质记录结果不一致,模型预测的温度比岩石记录的温度平均低了约200-300°C。
地球大气的自由氧浓度在第一次大氧化事件(GOE,约25亿年前)期间永久性地上升至10-5倍现代大气水平。而地质记录表明,在大氧化事件之前,太古代大陆地表已发生局部的氧化风化,这是如何发生的?氧化剂从何而来?迄今为止,仍是未解之谜。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太古代陆地表面的地球动力学氧化(图)
太古代陆 地球动力学氧化 地球大气
2023/5/11
地球大气的自由氧浓度在第一次大氧化事件(GOE,大约25亿年前)期间永久性地上升至10-5倍现代大气水平。但地质记录表明,在大氧化事件之前,太古代大陆地表已经发生了局部的氧化风化,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氧化剂从何而来?迄今为止,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中科院上海分院中外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天问一号”日凌观测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图)
天问一号 日凌观测 天文台
2023/2/14
2021年火星日凌期间(9月下旬到10月中旬),在国家航天局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和欧洲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研究所等中外科研机构,利用“天问一号”环绕器和“火星快车”轨道器的测控通信信号,联合开展了对太阳的日凌掩星观测,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地球辐射带是日地空间物理研究的前沿热点,也是人类航天面临的严重威胁。受地磁场调制,带电粒子运动信息的传输很难到达回旋半径尺度以外,人类对地球辐射带的宏观知识获取主要依赖多星、原位探测数据联合分析。此过程中,不同卫星、仪器的数据标准不一致,极易误导人类对辐射带的认识。在轨交叉标校是该领域国际认可和普遍采用的解决此类问题的主要手段。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揭示大样本分子云稠密气体辐射的基本关系(图)
大样本分子云 稠密气体辐射 基本关系
2022/8/31
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是自然界规模最大的环形俯冲系统,是地球上独特的超级汇聚中心。该区域存在多个板块俯冲碰撞,造成大量岛弧火山和地震活动。俯冲板块和海南地幔柱的共同存在以及相互作用使得该区域成为研究板块构造理论和俯冲动力学的理想场所。由于该区域被大范围的海洋覆盖,东南亚区域地震台站和地震事件分布较为不均匀,前人对该区域俯冲板块和海南地幔柱的三维形态及其动力学过程认识仍然不足。
论文标题:Signatures of Lorentz Violation in Continuous Gravitational-Wave Spectra of Ellipsoidal Neutron Stars(椭球中子星连续引力波谱中洛伦兹对称性破缺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