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理学”相关记录71943条 . 查询时间(5.442 秒)

2024年6月8日-6月9日,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西北赛区)在兰州大学隆重举办。本次竞赛共有来自西北地区17所高校的45支队伍、222名学生参加。石河子大学派出无懈可击队、星际航行队和理实队三支代表队参赛。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最终荣获三个团队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源二期工程BL10U1线站in-house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图)
机理 高分子 结构
2025/4/25
基于具有超快时间分辨,高通量,从埃量级到微米量级的全尺度结构表征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二期工程BL10U1线站在材料原位微结构演变表征上的独特优势,能够为国家战略高性能材料提供最先进的微结构原位演变机理研究表征手段。2025年4月10日,线站in-house研究在轴拉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膜的应力场下的微结构动态演化机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首次实现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图)
空间 卫星 激光
2025/4/26
2025年4月23日凌晨,中国科学院“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通过DRO-A卫星单角锥反射器与1.2m口径望远镜地面激光测距系统,成功开展距离约35万公里的卫星激光测距新技术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地月距离尺度的卫星激光测距。

2025年4月25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强磁场中心低功耗量子材料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直径仅为22mm的紧凑型动态磁扭矩探测器,该设备磁矩测量灵敏度可达10-17 A·m2量级,兼容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与各类小口径商用磁体,填补了强磁场条件下对低维磁性和超导、量子功能材料、生物弱磁等材料进行超高灵敏磁性测量的技术空白。相关研究成果以《紧凑型动态磁扭矩探测器》(Compact Dynam...

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罕见的超钱德拉塞卡双星系统(图)
光谱 数据 观测
2025/4/26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云南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以及匈牙利天文学家联合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光谱巡天数据中发现了一颗罕见的、与生俱来的超大质量白矮星-热亚矮星超钱德拉塞卡双星系统。该研究支持白矮星双星演化末期可能存在新的演化路径,并为中子星形成通道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对中子星、Ia型超新星等理论和观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中法天文卫星SVOM捕捉到130亿年前的伽马暴信号(图)
天文 卫星 X射线
2025/4/26
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2025年4月24日,中法天文卫星(空间多波段变源监视器,SVOM)正式发布首批科学成果。中法天文卫星于2024年6月22日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预计将在轨工作至少3年。目前卫星已顺利完成各项在轨测试任务,2025年4月23日,卫星交付使用仪式在上海张江举行,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使用。

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罕见的超钱德拉塞卡双星系统(图)
光谱 数据 观测
2025/4/26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云南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以及匈牙利天文学家联合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光谱巡天数据中发现了一颗罕见的、与生俱来的超大质量白矮星-热亚矮星超钱德拉塞卡双星系统。该研究支持白矮星双星演化末期可能存在新的演化路径,并为中子星形成通道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对中子星、Ia型超新星等理论和观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温度决定植物细胞发育命运的表观调控新机制(图)
植物 细胞 发育
2025/4/26
温度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环境因子,可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影响植物的萌发、生长、开花及产量形成。组蛋白变体H2A.Z已被证实能够感知温度变化,并通过调控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表达影响植物形态建成。多梳蛋白抑制复合物PRC1和PRC2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分别通过催化组蛋白H2A/组蛋白变体H2A.Z单泛素化(H2Aub/H2A.Zub)和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时空特异...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柔性分子筛CoS-1高效催化丙烷脱氢的分子机制
柔性 分子 催化
2025/4/26
2025年4月2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肖建平团队与浙江大学研究员王亮、教授肖丰收团队,以及宁夏大学教授刘晰团队合作,在丙烷脱氢制丙烯的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开发出一种钴硅酸盐沸石催化剂(CoS-1),该催化剂具有稳定孤立四面体钴位点结构的独特分子筛骨架,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可实现丙烯产率达9.7 kgC3= kgcat–1 h–1。此外,在工业条件下,其丙烷脱氢性能优于传统工业P...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橡树物种局地适应性形成的遗传基础(图)
遗传 进化 解析
2025/4/26
物种如何通过遗传变异实现局地适应是进化生物学的研究命题之一。传统研究大多依赖单一参考基因组和短读长测序技术,难以全面解析结构变异等复杂遗传元件。随着长读长测序技术的发展,整合多个体高质量组装的泛基因组图谱为系统性挖掘结构变异提供了新范式。目前,已有研究在拟南芥、水稻等模式物种中揭示结构变异与适应性性状的深层关联。然而,针对寿命长、杂交频繁的森林树种,泛基因组资源匮乏,适应性进化机制亟待解析。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猕猴大脑如何“导航”手部运动(图)
神经 信息 细胞
2025/4/26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牵头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记录猕猴执行自然抓取任务时的神经活动,发现在大脑的运动皮层中存在类似GPS的神经编码机制,能够在抓取过程中实时表征手在空间中的位置。这为理解大脑如何控制运动提供了全新视角,并为脑机接口的设计和机器人运动控制带来了重要启发。

中国科学院地球磁尾高速电子流研究获进展(图)
地球 电子 等离子体
2025/4/23
高速等离子体流作为能量和物质传输的主要途径,广泛存在于地球磁层、太阳风和行星等离子体环境中。地球磁尾作为太阳风-磁层耦合的关键区域,其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向近地空间输运是引发空间天气爆发性过程的主要原因。在这个过程中,磁场重联加速产生的高速离子流是磁尾等离子体和磁能输运的主要媒介。此前的卫星观测和数值模拟已对高速离子流的产生、演化和作用开展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然而,关于等离子体中另一个主...

中国科学院皮质下母源复合体SCMC调控早期胚胎表观重编程新机制获揭示(图)
复合 胚胎 基因
2025/4/23
卵母细胞-胚胎转变是哺乳动物胚胎着床前发育的关键过程,标志着胚胎调控机制从依赖母源物质向依赖胚胎物质的转换,包括表观修饰重编程与合子基因组激活等特异生理事件在此期间发生。例如,受精后DNA甲基化大规模擦除和印记区特定维持;H3K4me3和H3K27me3等组蛋白修饰在小鼠合子基因组激活发生的2-cell晚期从非经典向经典模式的转变等。一般认为,卵母细胞储存的母源物质在卵母细胞-胚胎转变过程中发挥关...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在水稻叶角和粒型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解析 分子 基因
2025/4/23
水稻粒型和叶角的分子调控网络仍然还不够系统,特别是关键调控基因的挖掘及其功能解析尚不完善。因此,深入开展水稻粒型和叶角调控基因的鉴定及其分子机制研究,对突破当前水稻产量瓶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