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国哲学史”相关记录5922条 . 查询时间(5.989 秒)
今人读书学习,似乎是一件苦差事,古人为学却不然。儒家为学之道,讲究学而能乐。谈到儒家的乐学教育,我想从《论语》首章讲起,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近代以来,若论对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论”最为重视的哲学家,无疑首推熊十力。熊十力极其强调“体用”问题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难言哉体用也!哲学所穷究者,唯此一根本问题,哲学家于此未了,虽著书极多,能自持一派之论,终与真理无干。”但不得不说,熊氏对体用的理解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而这也影响了其对“气”的理解。
对生存实践中反复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对历史中的典范性进行记载并将其经典化,为未来提供参照,应该是大多数文明的策略,因此世界上各大文明都有对其影响深远的经典。西方文明将这种历史文化的生成机制塑造成古典学学科,在对古希腊罗马经典的继承、解释、重构之中,不断自我特殊化而确立起自身的主体性,构建起独特的文化形态。中国也有一个发达的经典体系,悠久广大的时空条件足以让古人不断去探索、总结生存经验,不断丰富对生...

日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著作《生命意义研究》英文版正式出版。该书是孙正聿公开出版的第四部英文版著作,由吉林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杨梅教授团队翻译,于2024年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此前,孙正聿教授已有《哲学通论》《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马克思与我们》三部著作被译为英文,在国外相继公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