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8 共查到“天然产物有机化学 DNA”相关记录8条 . 查询时间(0.156 秒)
鱼藤中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追踪分离及与DNA的相互作用
鱼藤 抗肿瘤化合物 追踪分离 DNA作用
2009/11/25
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 从鱼藤中分离鉴定出了2个抗肿瘤活性化合物, 即羟基鱼藤素(1)和鱼藤酮(2). 用丽丝胺罗丹明B(SRB)法评价其抗肿瘤活性, 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探讨了化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结果发现, 羟基鱼藤素(1)与鱼藤酮(2)为鱼藤的抗肿瘤活性成分, 对人大肠癌细胞HCT8、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胃癌细胞BGC823、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卵巢癌细胞A2780的...
环三聚磷腈多齿配体的合成及DNA的切割活性
环三聚磷腈 多齿配体 pUC19 DNA 切割
2009/11/17
为了得到具有核酸切割功能的人工核酸酶, 设计合成了5种环三聚磷腈多齿配体, 并初步检测了其对DNA的切割活性.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由IR, 1H NMR, 31P NMR, 13C NMR和ESI-MS确认. 在生理条件下对pUC19 DNA切割活性的初步实验结果表明, 在化合物5a~5e的Cu(Ⅱ)配合物存在下, 保温24 h后, pUC19 DNA由Form Ⅰ断裂为Form Ⅱ, 即合成目标化...
金纳米粒子与单链DNA的相互作用
金纳米粒子 单链DNA 相互作用 ssDNA
2009/11/17
研究了金纳米粒子与单链DNA在不同pH值时的相互作用以及金纳米粒子与不同碱基序列单链DN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在pH为12.6的强碱性条件下, 单链DNA能使金纳米粒子稳定分散在溶液中; 在pH为1.4的强酸性条件下, 单链DNA能保护金纳米粒子不发生融合, 而只发生团聚, 且团聚现象具有可逆性. 不同寡核苷酸对金纳米粒子的亲和力按poly dA>poly dC>poly dT的顺序依次减弱...
缬氨酸Schiff碱金属铜配合物对质粒DNA的切割作用
缬氨酸Schiff碱金属铜配合物 质粒DNA 特异性切割
2009/11/17
缬氨酸Schiff碱金属铜配合物(PBP-L-Val-Cu)是新合成的一类非酶类切割工具, 合成了4种类型样品分别为L-CH3 Cu, D-CH3 Cu, L-Ph Cu和D-Ph Cu. 以质粒DNA(pUC18)为材料,分别对这4种类型化合物进行核酸切割效率的研究, 得出适合的反应体系后,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反应不同时间后核酸切割产物进行检测, 最终分别得到每种化合物将超螺旋型DNA切割成为...
用生物质谱方法研究抗肿瘤双β-咔啉与DNA及核苷酸的非共价结合
双-β-咔啉 DNA 核苷酸 非共价结合 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2009/11/16
利用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研究一系列双β-咔啉化合物与DNA的非共价结合. 发现化合物1—5与5种不同序列的12-mer双链DNA均有明显的非共价结合, 并且有两个β-咔啉环之间连接碳链的长度对此类化合物与双链DNA的非共价结合活性有明显影响. 同时对此类化合物对于DNA非共价结合的序列选择性进行了讨论. 另外还利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研究了双β-咔啉化合物2和4与4种单核苷酸的非共价结合.
结合丝组二肽的树状多肽对λDNA的切割
丝组二肽 树状多肽 DNA切割
2008/6/29
以Fmoc手工固相合成法合成了以多聚赖氨酸为骨架, 表面结合丝组二肽的四分支和二分支树状多肽, 以高效液相色谱提纯, 电喷雾电离质谱表征, 并通过凝胶电泳法研究了其对λDNA的切割活性.
合成了两种新型三齿多吡啶钴(Ⅲ) [Co(PhTPY)(H2Bzimpy)]3+(A)和钌(Ⅱ) [Ru(PhTPY)(Bzimpy)](B)混配配合物, 用元素分析和1H NM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测定了配合物B的晶体结构. 用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以及配合物对pBR322DNA的断裂作用. 结果表明, 两种配合物均是通过静电作用与DNA结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