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作物学 芯片”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0.187 秒)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研成果:植物miRNA、其芯片及用途
植物 miRNA 多核苷酸 芯片
2023/3/23
水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增产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基因芯片作为分子育种的关键技术,是提高作物设计育种水平的重要工具,开发一款涵盖广泛遗传多样性,可靠且低成本的水稻基因芯片,对水稻遗传研究和分子育种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守护粮食芯片上海科研人员20余年投身节水抗旱稻”育种
粮食芯片 上海科研 节水抗旱稻 育种
2022/4/4
2021年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出炉,罗利军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罗利军介绍,从水稻育种历史来看,上世纪50年代的矮杆水稻和上世纪70年代的杂交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使中国水稻产量实现了两次重大突破。而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水稻育种一直没有大的进展,原因有三:一是水稻种质资源利用效率低;二是品种存在高产与优质、高产与抗...
2021年9月23日,为迎接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在白云基地举办了“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活动,作物所甘薯研究室全体科技人员、华南农业大学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学生、甘薯企业代表、地方农科所科技人员等50余人参加了本次科普活动。
近日,世界首款大麦高密度液相SNP芯片--大麦40K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成功发布。该液态芯片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宋卫宁教授团队联合博瑞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突破了以往全球大麦芯片缺乏我国种质资源、野生资源和青稞资源基因组信息等关键瓶颈限制,储存了4万多个大麦遗传信息,为选育优良大麦品种提供了支撑。
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等原因,导致我国大豆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豆育种技术的落后也制约了我国大豆的生产效益。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团队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建立了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平台,研发了大豆育种加速技术、基因型快速鉴定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2021年4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召开了“中国植物基因组产业转化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大豆产业链发展高峰论坛”。会上首次发布了作科所大豆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和康普森公司合作研发的新一代大豆基因型鉴定芯片—“中豆芯”系列基因芯片,将在大豆科学问题解析和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21年4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召开了“中国植物基因组产业转化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大豆产业链发展高峰论坛”。会上首次发布了作科所大豆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和康普森公司合作研发的新一代大豆基因型鉴定芯片—“中豆芯”系列基因芯片,将在大豆科学问题解析和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新疆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小麦优势产区和消费区。解析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对新疆冬小麦育种中杂交组合的合理选配以及后代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小麦55K 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芯片对134份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及54份育成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扫描, 估算其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揭示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 所有 SN...
为鉴定EMS突变的真实性,本研究利用SSR标记和90 K SNP芯片对小麦品系H261及其EMS突变体进行检测。SSR检测结果表明,H261与LF2010和LF2099的差异SSR标记为0个,但与LF2100的差异SSR标记为10个,多态性比例为47.62%。SNP芯片分析结果表明,H261与LF2010和LF2099之间的差异位点分别为66和12个,分别占总数的0.080 9%和0.014 7%...
上海交通大学构建双芯片系统用于转基因作物高通量检测
上海交通大学 双芯片系统 转基因作物 高通量检测
2014/3/13
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该校科研人员利用高通量多重PCR芯片结合寡核苷酸探针芯片,获得了转基因作物高通量检测的最新成果。相关论文日前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杂志,并申请相关专利。据了解,如何从复杂样本中对众多转基因作物进行快速有效的检测和标识,在技术上是一个重大挑战。为此,科学家发展了不同类型的检测技术,但绝大多数只能检测很少一部分转基因靶标。迄今为止,仍没有任何一种技术或方法能在一次反应中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