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7 共查到“骨外科学 转染”相关记录7条 . 查询时间(0.094 秒)
探讨转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取SD雌性大鼠的双侧股骨,冲洗髓腔分离培养得到的BMSCs,通过荧光素标记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90、CD34、CD45,以确认是否得到BMSCs。构建GDNF过表达慢病毒用以感染BMSCs,加入感染分数分别为10、50、80、100、150、200的重组...
双基因转染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HA/ZrO2生物材料新型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其体外成骨能力的研究
组织工程 骨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 基因,修饰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2016/12/12
目的 构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EGF165)双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羟基磷灰石复合二氧化锆(HA/ZrO2)生物材料的新型组织工程骨,并观察该组织工程骨在体外的成骨能力。方法 采用有机泡沫作为模版,干铺烧制法制备新型的蜂窝状HA/ZrO2梯度生物材料,电镜观察新型生物材料的表面特性,生物力学试验机检测其力学性能。采取1岁龄健康beag...
人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基因表达
干细胞
2007/7/25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一种致死性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发病率为1/3500活产男婴。该病病因是由于编码骨骼肌膜上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的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致使骨骼肌膜上缺乏此蛋白,导致肌膜不稳定,不能耐受运动损伤而发生肌肉萎缩无力[1]。该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办法,探讨应用成体干细胞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肌源性诱导分化及转染VEGF基因的表达
干细胞
2007/7/2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多能干细胞,不仅可分化为造血实质和基质细胞等,还可分化为多种造血以外的组织,特别是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来源组织的细胞如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细胞,甚至心肌细胞[1]。同时,MSC还易于外源基因的转染和表达[2],可能是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理想靶细胞。由于骨髓基质干细胞易于提取,有强大的增殖能力,不存在伦理问题和排斥反应等优点,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能。目前已有将骨...
逆转录病毒介导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转染骨骼肌卫星细胞mRNA的表达
形态发生
2007/7/25
在我们以前的研究中,用带血供肌瓣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载体来修复骨缺损可达到满意的效果[1]。但使用外源性BMP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来源有限,提取过程复杂,价格昂贵;(2)半衰期短,很快被创伤局部的蛋白酶所水解,从而影响效应的发挥;(3)所需的浓度较高;(4)使用的BMP多为体外基因重组产品,生物活性较低[2]。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将编...
经转染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RNA的表达
形态发生 干细胞
2007/7/2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 chymal stem cell,MSCs)是骨组织工程良好的种子细胞,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可诱导MSCs向成骨细胞转化。在骨组织的构建过程中如何保证BMP的持续释放并发挥其诱导成骨功能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将编码BMP的基因片段转移至MSCs中则...